2007年John Maloof在芝加哥家裡對面的拍賣會上,以380美金拍下了一箱底片,當時John想要找尋一些芝加哥的老照片,而他將照片沖洗出來之後,完全驚呆了,這些天才般的鉅作如同天上掉下來一般,橫空出世在他的面前,構圖/街景/人物/光影/明暗/情境,都是上上乘之作。John怎麼Google都找不到這位攝影師Vivian Maier的任何資料,他接著把在拍賣會上其他人標走的底片通通買回,慢慢地在這堆物品裡面找尋蛛絲馬跡。
實在可惜,Maloof的速度不夠快,直到2009年,才查到了一篇有關Vivian Maier女士的訃聞。在後來的追尋訪查,劇情才超展開式地一點一點揭開Vivian的神秘面紗。
實在可惜,Maloof的速度不夠快,直到2009年,才查到了一篇有關Vivian Maier女士的訃聞。在後來的追尋訪查,劇情才超展開式地一點一點揭開Vivian的神秘面紗。
Vivian出生於美國紐約(1926年),母親是法國人,美國出生之後,回到法國,直到25歲才回到美國生活,先後生活在紐約跟芝加哥。Vivian一生及其低調神秘,成長背景也不得而知。而1951年回到美國之後,一開始Vivian到一些血汗工廠打工,直到1956年移動到芝加哥之後,往後40年的生活,都以褓母與管家為職,幫一些富有人家帶小孩/煮飯/做家事。Vivian的攝影創作也是在這段褓母的職業底下到達了創作高峰,他應該是把所有的開銷花費在底片上面,無時無刻脖子上總是掛著一台Rolleiflex相機,而在芝加哥的街頭與各地留下大量的攝影作品。
紀錄片裡面也提到了Vivian身為一個攝影師/藝術家與社會底層管家身份的強烈衝突,還有內心的黑暗深處。他有著古怪的孤僻偏激個性,非常注意個人隱私,卻也是個收集狂。一生之中累積了15萬張底片,可惜晚年窮苦淒涼,繳不出房租被房東趕出去之後,靠著當年他帶的小孩資助,搬到芝加哥另一個公寓成為可憐的獨居老人。後來在2008年11月因為在冰上摔倒之後受傷送醫,之後就再也沒有康復過來,後來2009年一月轉送到老人安養院,直到2009年四月份孤獨地死去。
而在2007年時,因為Vivian繳不出倉庫的租金,所有的底片被拿出來拍賣後,作品才得以見天日。可惜直至Vivian闔眼之前,身邊都還沒有人知道這位在社會邊緣的老婆婆,擁有這麼龐大的作品,是個獨具慧眼的觀察者,是個頂天出眾的攝影師。
而現在看他的曠世作品,包裹著他的故事背景,他的神秘低調,與他的窮苦哀愁,透過他的雙眼來看這個世界,除了驚心動魄,也多了許多悲淚低鳴,震撼不已。
2013年紀錄片問世,也入圍當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而當年獲獎的是講美國大規模違法監控國民的第四公民(CitizenFour),當然在攝影界也有一波新聞,但直到2016年我才偶然看到此紀錄片,不得不推薦。
而當年他使用120底片,若他生於今日,恐怕絕對是個Instagram女王。當然只是個假設,Vivian所擁有的時代感和歷史風景,也靠著他的快門,留下深刻的銘心版本。
2013年紀錄片問世,也入圍當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而當年獲獎的是講美國大規模違法監控國民的第四公民(CitizenFour),當然在攝影界也有一波新聞,但直到2016年我才偶然看到此紀錄片,不得不推薦。
而當年他使用120底片,若他生於今日,恐怕絕對是個Instagram女王。當然只是個假設,Vivian所擁有的時代感和歷史風景,也靠著他的快門,留下深刻的銘心版本。
另外一個相關的BBC紀錄片:Vivian Maier - Who Took Nanny’s Pictures.
這部紀錄片更深刻地討論Vivian的細緻,他將所有畢生的積蓄花在攝影設備與底片還有儲存上面,由於Rolleiflex一卷120底片只有12張,他所使用的快門數精準的驚人,拍了一張就走,一整天拍攝一捲底片,可以從影片裡面看到他整卷底片反映他的生活,他的生命,與他的優雅觀察。一開始他如何學會使用相機不得而知,但整個攝影生涯裡,我們看見一個天才自學者,用極其敏銳的眼光,捕捉他燦爛生命的閃爍瞬間。
更多Vivian Maier的作品:http://www.vivianmaie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