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邱去過哪些音樂祭?印象最深刻最喜歡的一個是?
因為回聲樂團Bass手的身份,國內大小更迭的音樂祭都很榮幸有機會參與,像是:野台開唱/春天吶喊/Simple Life/大港開唱/海洋音樂祭/屋頂音樂節/大彩虹/搖滾台中etc...族繁不及備載。
分享兩個印象深刻的故事,第一是現已停辦的野台開唱:
在台北兒童育樂中心舉辦,2007年7月27日,回聲樂團在野台表演舞台上正式公佈新專輯「巴士底之日」實為24首歌的雙專輯,因為獨立製作獨立銷售,表演前我們需要自己搬專輯到表演現場銷售,印象之所以深刻,是因為場地高低起伏,搬運這批專輯真的辛苦,筋疲力竭,還好當晚銷售一空。選擇在音樂祭發表當時的新作品,從前期到後期,直到表演結束,都異常熱血,記憶猶新。
.
第二個是2009年的搖滾台中,因為我父母親一直以來沒有現場看過我樂團演出,他們都待在台中豐原老家,回聲樂團多半在北部活動,直到這場搖滾台中,才有機會讓父母親來到現場看樂團演出。我爹擔心錯過表演/錯過舞台,到好幾個工作人員服務站問回聲樂團表演在哪裏,也一直跟工作人員說他是Bass手的爸爸。有家人認同的溫暖感動,也在舞台上跟他們倆佬說我愛他們。
去過的外國音樂祭不算多,日本FujiRock,日本Summer Sonic,英國Liverpool Sound City Festival,美國德州SXSW音樂祭,紐約CMJ Music Festival,新加坡Music Matters。最喜歡的兩個是日本的Fujirock與美國SXSW,日本FujiRock有濃重日本精神的高素質場地與亞洲地緣,而美國SXSW卻有著美式風格的融合色彩,高下難分,兩者都屬最愛。
SXSW是個歷史悠久的音樂節,從1987年開辦了第一屆至今已29個年頭,整整比FujiRock還早十年。SXSW一直都在美國德州Austin奧斯汀主辦,經年的演變沿革至今,除了音樂之外,還加入Film Festival與Interactive Festival。然而SXSW最與眾不同之處,是結合了Interactive Festival,融合科技與相關的許多Startups,如同在2007 在SXSW爆紅的Twitter (雖然Twitter不是在SXSW發表的,卻是在07年的SXSW Interactive爆紅的。) 之前去的2011年,蘋果電腦選擇在SXSW期間在奧斯汀限定發表iPad2世界首賣。2014 iTunes Festival也在SXSW舉辦,是首次itunes festival在美國舉行(之前都是在英國),還有Lady Gaga快閃演出。
有關FujiRock,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一生必去的國外音樂祭FujiRock
----
2. 為什麼會喜歡參與音樂祭?最近要去哪一個?
為什麼喜歡參加音樂祭,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演唱會的十大理由!
最近要去日本Summer Sonic,為了本命團Radiohead而去。
3. 當上爸爸以後會不會比較少跑音樂祭?why?
當了爸爸之後,在女兒懂事之前,當然肯定會少跑音樂祭,因為簡單的兩個經濟學的因素:會計成本與機會成本。有了小孩之後過著簡單生活與減法生活,現在回聲樂團也暫時休團沒有任何活動,主要時間放在陪伴家人與女兒身上。但是對於機會成本而言,不能錯過的還是一定要去看的,像是Radiohead。
當然,等到我女兒稍微懂事後,一定會帶他去音樂祭體驗的。
4. 預計小朋友幾歲的時候會想帶他一起跑音樂祭?why?
這不確定,畢竟是新手爸爸,女兒現在快滿一歲,我想等他有行為能力之後再考慮,當然會先從培養他音樂興趣開始,再從單場的現場演唱會開始體驗,因為小朋友體力有限,也許根本看不完一個Set就站不住/坐不住了...
5. 希望自己的小朋友可以從參與音樂祭的過程中得到什麼?
音樂祭的體力需求很大,整體可以視為一個郊遊野餐的過程,曬曬太陽吹吹風,meeting people,至於音樂上的體驗,我相信他需要先培養喜好,看到聽到喜歡的音樂,才會有共鳴的樂趣。除了音樂表演之外,我想小朋友會比較focus在其他現場的其他玩樂活動上,消耗他們體力也會是帶小朋友出門的絕對目的。
6. 觀察台灣或國外,現有的或曾經辦過的音樂祭,會想帶小朋友去哪幾個?
都市型的與戶外大自然型的音樂祭都不錯,有了小朋友之後,會多考慮一些小朋友的安排。對我來說,會想帶小朋友去簡單生活節,還有日本的FujiRock.
7. 有人觀察,現在台灣音樂祭的客群想像主要還是年輕人而非成年家庭,從青年步入家庭,有這樣的感覺嗎?
以前才是主要是年輕人,而當時那些年輕人,現在都長大了,從青年步入家庭,這些人也都依舊音樂祭裡活躍著。目前也加入更多新世代的年輕人,當然現在的年輕人參與演唱會活動比例上要比之前來的高出許多(多虧獨立音樂的蓬勃發展),所以現場看起來會有比例上的錯覺。但我相信再多幾年發展,台灣就會跟日本/歐洲/美國的音樂祭客群組合相似,從老年中年壯年青年少年,通通都有,呈現年齡該有的平均分佈。
8. 小邱喜歡的 Fuji Rock 便有親子設施,可以介紹一下它的獨特之處嗎?
FujiRock因為場地在苗場滑雪場,他有特別增設給兒童的遊戲專區,還有在所有途徑上都能讓大小朋友眼睛為之一亮的各種裝置藝術,有溪邊可以玩水,甚至是亞洲最長纜車,這些完全是個森林公園的完勝之姿,在這個基礎上面架上舞台表演。而他的獨特之處,是多種高度協作的一個系統/場地/天氣/內容所合成的優秀模範,只能親身體驗,一言難盡。
9. 自己的想像中,能吸引一般親子一同參加的音樂祭,音樂內容的風格會比較偏向什麼?(也可以覺得沒有侷限喲~)
我的想像,一定要有給孩子與家長Chill的大面積與多元區域,家長可以休息,小孩可以玩耍,這是對於場地而言。對於音樂內容而言,我不認為小朋友針對對於演唱會的搖滾成分有高度共鳴而穩定地停留在家長身邊。
我個人想像中的完美刻意安排,應該是把白天/下午的時段留給小朋友,針對小朋友來安排適合的兒童劇/故事/音樂劇的現場互動演出,把小朋友的體力榨乾之後,晚餐時間放風休息,家長有時間把小朋友送回家,晚餐之後再安排headliner上場,是不是多全其美?(當然要考慮的事情好多,誰會幫你在家顧小孩呢?)
10. 自己的想像中,能吸引一般親子一同參加的音樂祭,在攤位活動上會有什麼設計安排?(手作工作坊?樂器教學?遊樂設施?)
我的想像,就是一些能消耗小朋友體力的互動體驗,90%的小朋友精力旺盛取之不盡,只要安全無虞,那些能消耗他們體力的任何安排都是好活動,這絕對是家長的第一優先與絕對目的。至於音樂上的體驗與共鳴,我認為是要從家庭音樂教育培養興趣開始,不大可能只參加音樂祭就會愛上搖滾樂,多半是愛上搖滾樂,樂在其中,才會在耗盡體力的音樂祭之後,獲得心靈上的滿足與感動。
2016. Jul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