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Remi:
拔比曾經說過,如果有人問我的荒島專輯是哪一張CD,當時我的答案是這個問題本身不合邏輯,如果真要到荒島求生倒不如多帶點食物。如果真的能帶,那當然是要帶一整顆硬碟,最愛實在太多,硬是要挑選出唯一,有點令人為難。
後來,在某次鬱悶低氣壓籠罩時,聽了Elbow這張充滿正能量的現場專輯,我知道他就是我的荒島專輯了:Elbow 2012 《Live at Jodrell Bank》
Jodrell Bank是在英國曼徹斯特南邊,車程40分鐘左右的一個天文望遠鏡天文台,現場舞台直接搭在高聳巨白的無線電望遠鏡旁,而白色的望遠鏡還曲面能投影上燈光影像,真的是個非常夢幻的場地。
2012年的現場當晚還飄著雨,主唱時不時的在歌之間問觀眾是否都還OK?要不要緊?大家都愉悅地回應不打緊,也有小朋友跟著父母親到現場看表演,甚至接近前排,主唱Guy Garvey還cue小女生上台,她也說:I don’t care!
《Live at Jodrell Bank》整場連貫聽下來,除了經典的歌曲穿針,整體氛圍的起承轉合引線,即便少了現場的燈光影像視覺,完美的Setlist編排,感動與震撼還是能藉由耳機傳遞,闔上雙眼聆聽,彷彿在灑滿陽光的大草原上,空氣清新,像是春天的優雅氣溫,帶著尾冬的沁涼。又是一塊寧靜又和諧的畫布,如同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在1875年繪出知名的 <Woman with a Parasol> (註一)。
不是高銳利度的寫生景色,而是透過藝術家的眼睛還有回憶所留下的印象。整副作品揉和些許迷幻卻又壯闊的景色,遠方迷濛散景出奇的和諧寧靜,雖無現場的即視感,卻從耳機裡傳來清晰的線條勾勒。當時莫內與妻子在法國Argenteuil,與兒子Jean度過最幸福的六年,留下傳世的經典作品,也留下了美,此專輯亦然。
As always,錄音/專輯總是不及現場演唱會的50%,但面對無法置身現場的遺憾,有一點東西可以取暖總是好事。雖不曾置身現場,但不影響他成為我荒島專輯的深切感受,非常值得推薦,必聽無疑。
來自曼徹斯特的Elbow回到故鄉表演(註二),Guy也在台上說很開心能夠跟家人朋友聚在一起,也透過音樂傳遞了擁抱,雖然我不來自英國,但也能分享這份溫暖。雖然沒能在現場感受,但更加深自己的發願,希望有生之年能一睹Elbow現場的悸動。
➤ Elbow @ iTunes Festival 2012 (跟這張荒島專輯差不多的setlist),值得一看:
➤ 更多樂團與歷年專輯介紹:
Elbow的五名成員皆來自英國曼徹斯特,由主唱Guy Garvey,吉他手Mark Potter,鍵盤手Craig Potter,Bass手Pete Turner,與鼓手Richard Jupp組合而成。(但剛在2016年三月鼓手宣布離團,沒參與接下來的新專輯)。 是的,他們跟Radiohead/Oasis一樣有親兄弟在樂團組成裡,而團員裡面最年輕的鍵盤手, Craig Potter, 是Elbow經典曲式編曲的重要靈魂人物。
早在1990年,當時主唱大摳呆17歲還是個高瘦小鮮肉時認識了吉他手Mark Potter,後來兩人一起進入曼徹斯特當地同一所大學就讀(Bury College),吉他手Mark找來Guy加入他的樂團擔任主唱,當時的成員就是一直到今天的Bass手Pete與鼓手Richard,組成了一個學生樂團”Mr. Soft”。後來Mark再找來親弟弟Craig加入彈Keyboard,從學生樂團開始前往偉大的航道。
(按:主唱Guy的身材發展,剛好跟KB手Craig相反,原本Craig是個胖子後來變成瘦子,原本主唱是如上圖的鮮肉帥哥,後來變成中年大叔...也不是個壞事啦...)
(按:主唱Guy的身材發展,剛好跟KB手Craig相反,原本Craig是個胖子後來變成瘦子,原本主唱是如上圖的鮮肉帥哥,後來變成中年大叔...也不是個壞事啦...)
直到1997年他們更名為”Elbow"是因為當時BBC有個電視劇,劇中人物提到說”Elbow”是英文裡面最可愛的一個單字。(註:參考附錄註三的記錄專訪影集South Bank Show: Elbow @ 2009)
當時他們也積極地參與許多樂團比賽,在獲得一個當地的樂團大賽之後,獲得獨立唱片公司一紙合約,也錄製了他們第一張專輯,但後來該唱片公司賣給了環球(Universal),而這張專輯計畫被刪除GG沒得發行了。於是轉到獨立音樂廠牌底下,先發行了三首EP,獲得了BBC Radio的大力傳送播放,首次刷到了重要的初步存在感。
(後來在這三首EP其中兩首收錄在他們2001發行的正式首張專輯裡。)
(後來在這三首EP其中兩首收錄在他們2001發行的正式首張專輯裡。)
他們在2001年發行了首張專輯《Asleep in the Back》獲得了英國Mercury Music Prize與BRIT Award的提名。兩年之後2003發行第二張專輯《Cast of Thousands》,在兩年之後2005年發行第三張專輯《Leaders of the Free World》,獨特出眾的Elbow氣味調性在前三張專輯定位完成。
前三張專輯聽得出來從學生時代延續的實驗性精神,聽得到骨髓裡面的硬搖滾,逐步的堆疊與積蓄能量,慢慢的熬煮濃縮,到接下來的2008年大噴發!
前三張專輯聽得出來從學生時代延續的實驗性精神,聽得到骨髓裡面的硬搖滾,逐步的堆疊與積蓄能量,慢慢的熬煮濃縮,到接下來的2008年大噴發!
在2008年的經典天才專輯《The Seldom Seen Kid》集成大噴發,將Elbow提升至頂天大團的地位,而厲害的是,Elbow的編曲製作操刀不假外人之手,專輯製作人就是自己的鍵盤手Craig Potter,同時他也是團員裡面最年輕的。
而經典的完美弦樂融合搖滾聖曲<One Day Like This>不朽傳唱之外,Elbow與此曲也登上了2012倫敦奧運的閉幕典禮表演。
★ One Day Like This (Live):
Elbow也因為這張專輯獲得了2009年BRIT Award的Best British Group,其中兩首歌<One Day Like This> 與 <Grounds for Divorce> 甚至獲得了倫敦音樂學院的詞曲大獎(Ivor Novello Awards)。這張經典專輯當然是必聽無疑。而Elbow還與BBC交響樂團合作在Addy Road Studio共演了整張專輯,非常精彩。
★ Grounds for Divorce (Live):
★ The Bones of Your (Live with BBC Orchestra):
2011年Elbow趁勝追擊,同樣大曲式的編排編制,也實現在第五張經典專輯《Build a Rocket Boys!》裡。 這張專輯來到了UK排行榜第二名,藉此Elbow也登上了Glastonbury Pyramid大舞台演出,完全奠定了Elbow超級大團的雲端地位。
《The Seldom Seen Kid》與《Build a Rocket Boys!》這兩張經典專輯當然超級推薦必聽,結構層次豐富前衛,無論昔日至今什麼時刻聽都是風采萬千。在這兩張經典專輯裡面,專屬於Elbow強烈色彩的大器編曲,與不完全對稱特色的主副歌編排,完美融合各式管弦樂編制與搖滾,疊合成深刻無瑕的精彩經典作品。
《The Seldom Seen Kid》與《Build a Rocket Boys!》這兩張經典專輯當然超級推薦必聽,結構層次豐富前衛,無論昔日至今什麼時刻聽都是風采萬千。在這兩張經典專輯裡面,專屬於Elbow強烈色彩的大器編曲,與不完全對稱特色的主副歌編排,完美融合各式管弦樂編制與搖滾,疊合成深刻無瑕的精彩經典作品。
★ Lippy Kids (Live at Jodrell Bank / 2012):
在發行了兩張驚天動地的經典專輯之後,在2012年八月,Elbow整理結集他們之前的一些舊作,推出了一個小品合集(Compilation Album) 《Dead in the Boot》,專輯title呼應第一張處女專輯《Asleep in the Back》。當然相對前兩張巨作,這張散裝的作品集將一些B-Side還有一些沒有收錄在正式專輯裡面的歌曲蒐集在一起,也不算是正式的專輯(Studio Album)。
也真的是一張小品,整張專輯寧靜祥和,沒有大音量爆炸或是任何硬度,柔軟似水,綿密如絲。但基本上聽完比較沒有記憶點,像是一張你會在工作的時候播放的背景音樂,他在那,也不在那。
也真的是一張小品,整張專輯寧靜祥和,沒有大音量爆炸或是任何硬度,柔軟似水,綿密如絲。但基本上聽完比較沒有記憶點,像是一張你會在工作的時候播放的背景音樂,他在那,也不在那。
三年之後,Elbow在2014年三月,發行了《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這張精采作品也首次登上了UK專輯榜的冠軍。當時,團員們年紀剛好也到了40不惑大關,對於生命的衝擊與體悟,有更多反思的沈澱。
在製作這張專輯的過程,主唱Guy與多年長跑的女友, Emma Jane Unsworth, 分手了哭哭。與Emma的分手事件,還有Emma身為記者/小說家本身對於Guy的歌詞影響,在這張專輯裡面特別明顯。
舉凡專輯裡,我最愛的 <My Sad Captains> 歌詞受到Emma的建議,由莎士比亞的一齣戲劇台詞裡面延伸;<New York Morning> 與Emma同遊美國紐約的感想;還有專輯Title歌曲 <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 是在與Emma和平分手之後,才完成這首歌的歌詞,也定義了這張專輯的Tittle,確實是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
Guy在訪問的時候提到寫給Emma的這首歌:『The song was about this mythical mix of ex-girlfriends, it's really about her, it's this prophetic thing. I added some lyrics at the end, about imagining her going on and having a family without me, which is tough to swallow。』
不像是一般慘情歌的酸楚,這首歌卻是光明的大和弦曲式進行,不細看歌詞,還真不知道原來背後是在訴說分手的悲情,也許是不惑之年的格調,不是少年的小情懷。
整張專輯依舊風采,大畫布的展開,特色不對稱的景色,與聲響的自由控制,Elbow爐火純青地揮灑投入,多了許多深刻,華麗地呈現。
★ My Sad Captains:
2015年10月,主唱Guy Garvey發行了自己的Solo Album《Courting the Squall》。這張專輯有別於整體Elbow的風格,比較鮮明的呈現Guy自己的特色,迥異卻不失大器,像是品嚐酸味較高的南美咖啡單品,帶有特別的果酸香氣,濃郁醒腦。
★ Guy Garvey - Angela's Eyes:
★ Guy Garvey - Courting The Squall:
★ Guy Garvey - Open The Door:
時間來到了今年,在2016年三月時,Elbow宣布鼓手Richard Jupp離團,未來的第七張專輯Rich將不會參與,相當可惜,新的團照推出,上面也沒有Rich的蹤影。
當然,最令我期待的新專輯《Little Fictions》即將在明年2017年二月發行,目前有釋出一首單曲嘗鮮,確實令人期待。
★ Magnificent (She Says):
註一:
印象派與莫內的延伸閱讀: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一> 序幕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二> 裸露對決 風雲變色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三> 浮華世間 似有還無(上)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四> 浮華世間 似有還無(中)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五> 浮華世間 似有還無(下)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六>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上)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七>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中)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八>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下)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九>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總結)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十> 印象派與日本風(Japonism)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十一> 完結篇
認識莫內(一)︰由入選沙龍到認清定位
認識莫內(二)︰人生最幸福的六年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一> 序幕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二> 裸露對決 風雲變色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三> 浮華世間 似有還無(上)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四> 浮華世間 似有還無(中)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五> 浮華世間 似有還無(下)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六>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上)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七>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中)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八>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下)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九>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總結)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十> 印象派與日本風(Japonism)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十一> 完結篇
認識莫內(一)︰由入選沙龍到認清定位
認識莫內(二)︰人生最幸福的六年
註二:
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孕育了許多英國著名搖滾樂團,包含知名的The Smiths/The Stone Roses/Oasis/New Order/Joy Division/The Verve/Doves/The Chemical Brothers….etc.
註三:
2009年Elbow在英國電視記錄專訪節目:South Bank Sho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